400-618-7572 dypr@taetea.com.cn

【媒体报道】茶香润心田,茶农脱贫稳 | 大益助力茶山乡村振兴“加速跑”

2022-04-30 来源:云报客户端
茶香润心田,茶农脱贫稳 | 大益助力茶山乡村振兴“加速跑”


前言:茶产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,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乡村振兴产业。多年来,云南省持续不断地发展、壮大茶产业,实现边疆人民脱贫攻坚,使得一座座边陲山寨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。这当中,大益集团充分发挥茶产业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。近日,云南日报记者通过一篇深度报道,展现大益集团以茶产业融合发展,助力勐海及周边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。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茶叶这片神奇的“绿叶”,是如何成为改变茶农命运的“金叶子”的。




茶香润心田 茶农脱贫稳 

大益助力茶山乡村振兴“加速跑”

在因茶致富的“云南故事”里,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“扶贫明星企业”、勐海县“社会扶贫模范”,大益集团核心企业——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、为了脱贫户增收作为接续奋斗的鲜明导向,快速融入全省“一县一业”发展,助力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茶山乡村振兴“加速跑”,并在茶产业示范引领、标准化建设、品牌打造等方面发挥了茶叶龙头企业的先导作用。

人间四月芳菲尽、茶香满园春意浓。正是春茶采摘季,记者走进勐海县布朗族布朗山乡、澜沧县惠民镇的多个大益扶贫挂钩点、原料收购点,感受茶香润心田的美好生活,倾听茶农逐年增收、因茶致富的故事。

曼班三队:走出深山上茶山

一幢幢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,平整的水泥路直达各家门口;阳光下,一簇簇小花开得灿烂、一棵棵大树相互成荫,孩童追着小狗在村里玩耍……从高处俯瞰,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尽收眼底。这是今天曼班三队的日常景致。

 

曼班三队是勐海县布朗山乡曼囡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,距村委会10公里,全村共有18户64人,曾是勐海县重点帮扶的“直过民族”贫困村,封闭、落后是这里的代名词。2016年,在勐海县“百企帮百村”精准扶贫工作中,曼班三队成为大益集团勐海茶厂的帮扶对象。勐海茶厂以“扶真贫、真扶贫”的实际行动,制定了“扶思想、扶技术、扶销路、促增收”的长期有效扶贫机制。

“授之以鱼、不如授之以渔,第一次到曼班三队,我们的技术人员就去教村民种茶树。我当时跟茶农说,把茶种好了、茶园管理好了,你们每年都有茶卖给大益。大益的帮扶主要是教大家谋生的技能,有了这个‘金饭碗’,大伙不愁温饱。”大益集团副总裁曾新生回忆。

曼班三队身处著名茶区布朗山,拥有天然的有机茶园,却因技术落后、少资金、常年与外界隔绝等原因,导致茶产量低、品质不达标、销路受限。帮扶工作开展后,勐海茶厂积极投入人力、物力、资金、技术,制定以“产业扶贫”为突破口,帮助茶农转变观念增强自身“造血”能力。

从连续抽调业务骨干,现场为村民开展茶树种植、茶园管理、毛茶加工培训,到为茶农捐建茶叶初制所、捐赠割草机及割草防护罩,手把手教会他们使用,再到从公司内部调派拉祜族、哈尼族员工长期驻乡指导茶农做茶,并以“公司+合作社+茶农”的模式,长期与原料供应商、村委会签订干毛茶采购三方协议,要求原料供应商以市场价优先收购贫困户的干毛茶或鲜叶,稳定茶农销售渠道。

 

“村小组长和驻乡采购员、原料供应商一起对各环节把关,原料品质逐年上升,价格也上去了。村民们也明白了只有科学制茶,才能卖出好价钱。”大益驻乡采购员黄俊玮说。

走出深山上茶山,如今,这个曾过着刀耕火种原始部落生活的拉祜族村寨,日子越来越好。23岁的村民小组长扎培介绍,曼班三队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380元增加到2019年的8826元,现在每家年收入基本在3-4万元。

统计显示,勐海茶厂毛茶原料收购区域,覆盖西双版纳、临沧、普洱等普洱茶主产区的16个县,惠及勐海县内20多万茶农。2016年至2019年,累计从贫困户手里收购毛茶1291吨,2020年在挂钩扶贫点旧过村委会、曼囡村委会、结良村委会,收购毛茶1062.39吨。

布朗山乡:茶叶成改变命运“金叶子”

雷声隆隆、一场午后的春雨说来就来。透过绵密的雨雾,眺望与缅甸相邻的布朗山,如见茶海。

布朗山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村,全乡种植茶叶24万亩,是勐海县名副其实的产茶大乡。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品质好、茶气足、香气独特的布朗山茶,每年吸引无数的茶商、茶人到这里选购原料。

 

但过去,茶叶却并未给布朗族群众带来富足的生活,全乡7个村委会,除班章村委会外都有贫困村。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,茶农愿意接受新事物、学习新技能后,大益集团分片区对茶农进行理念、工艺、设备方面的帮扶。

作为大益原料供应商,熊宴宗担当着原料品质把关“第一责任人”,10多年来,他时常跟随大益驻乡采购员进村入户为茶农提供技术服务。

2009年,他在布朗山乡勐昂村委会新南东建盖了第一个茶叶初制所,收购周边多个村委会的鲜叶加工。多年来,在大益的带领下,他积极与多地村委会协作,一边为茶农解决茶叶销路,一边捐钱捐物帮助村民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。

在不断的摸索与协作后,茶农制茶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,茶叶生产技艺、产品质量、家庭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,茶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主产业。2019年,布朗山1011户贫困户靠茶叶产业全部脱贫,茶叶成了改变布朗族命运的“金叶子”。

2021年,熊宴宗在有着“小班章”之称的章家三队,建盖了一个占地面积达7亩、晒棚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“豪华型”原料初制所。这里属章家村委会核心位置,他和儿子一天之内就能跑完章家村委会的6个寨子,及时将农户的鲜叶收购到这里,按照大益的品质标准进行初制。

“若初制不及时,不仅影响品质,损耗还大。这个片区的茶叶品质一直都很好,有独特的地域香 ,但以前路不通,极少有人来收茶。”熊宴宗介绍,2016年以前,章家村委会80%村民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。近年来,每个村寨里的小汽车逐渐多起来,外出务工的人都回来做茶了。现在,在交通最为闭塞、经济较为落后的新囡村,也开始每家每户请工做茶。

临近傍晚,一车车鲜叶拉进熊宴宗家的初制所,一袋袋茶叶在秤上堆成小山,村民们乐呵呵地将鲜叶进行摊晾。车间里电热型杀青锅、揉捻机正在不停翻转,工人们抓紧将做好的茶叶在篾笆上摊开晾晒……

 

“通过这几年的技术培训、设备改进,章家村委会的茶农从卖鲜叶变成卖鲜叶与加工的毛茶相结合,价格翻了几倍,收入也在不断攀升。现在,周边的这些寨子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晒棚、揉捻机等初制设备。今年雨水好,茶叶发得比较快的时候,他们也会采摘一部分自己做出制。”熊宴宗说,大益仍将瞄准短板弱项精准帮扶,防止返贫。

邦中新寨:“扶贫车间”带动

300多户茶农富起来

从勐海县城出发,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一路向北,树荫遮蔽了日光、湿润的空气清新而舒适,一树树大白花在山谷间若隐若现,墨绿色的芭蕉树立在路边……大约2个多小时的车程,就到了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旱谷坪村邦中新寨。   “这两天是鲜叶最多的时候,工人昨晚做了一晚上的茶,早上才歇下。”皮肤晒得黝黑的汉族小伙子李壮云说道。

今年36岁的他也算得上是个“老茶人”了。21岁时,他开始陆续少量收购周边农户的鲜叶,自己学着初制。如今,他已是旱谷坪村有名的制茶大户,初制所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,周边有7个村、300多户茶农全年的鲜叶、毛茶都是交到他的初制所。

2013年,李壮云怀着紧张与忐忑的心情第一次到勐海茶厂试卖原料。“面对严苛的验收程序、铁面无私的审评都能过关进库,就说明以后的销路不用愁了,如果过不了关我可能也没法干到现在。”李壮云说,勐海茶厂从不欠茶农一分钱,每次都很快就能拿到货款,更重要的是,有了这个稳定的销售渠道,就不用担心市场低迷时的难卖了。

 

在正式与大益合作后,李壮云的生意越做越大,日子越过越好,还带动周边的村寨将茶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产业。2019年,他成立了合作社,吸引了10多名30到45岁年轻合伙人,入社一起做茶。2021年,澜沧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他的初制所挂牌“就业扶贫车间”,为他提供资金扶持,希望他越做越强,带领更多的茶农增收致富。

惠民镇旱谷坪村距离村委会驻地7公里,国道219线从寨边穿过,是澜沧过往西双版纳、景迈山古茶林等著名旅游地的必经之路。生活在这里的人,世代以茶为生,每家每户都有满山翠绿的茶园。

惠民镇付腊村原村委会主任刘建红介绍,2007年以前,因交通不便、无销路、价格低、收益少等因素,村寨里很多人放弃了茶,转为以种植玉米、水稻,维持生活,每家年均收入2000、3000元。现在,整个旱谷坪村,3400多户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都是茶,家庭年均收入翻了十几倍,这些初制所建起来以后,帮助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。

 

因茶脱贫,因茶致富,茶叶这片古老神奇的树叶,在新时代的今天,正改变着云南偏远山区众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。大益集团也正以“让天下人共享一杯好茶的美好时光”为发展愿景,在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茶产品、茶生活服务的同时,助力茶山乡村振兴“加速跑”。

文章来自云报客户端  记者李莎